新作|破解中国式养老难题,建筑师孙大勇用“可开合的家”给出答案 首
2025-08-19 22:50
在中国,“代际同堂”是家庭最普遍的模式,与强调个体独立的欧美,以及最大限度使用空间的日本不同,对国人来说,往往需要面临和父母、子女同住的情况。在这个背景下,通过空间塑造关系,赋予每个家庭成员空间的归属感和主体性,成为设计师思考的起点。
一个理想的、容纳不同代际人需求的家可以是怎样的?如何在让家庭成员更亲密、和睦的同时,为彼此留出充足的个人空间?在长春,建筑师孙大勇做出了一次个人化的回应。他以“建筑师之家”的名义,在一处由自己主导设计的家中,展开了一场生活的实践与社会的思考。这既是一位建筑师为自己、为爱人、为父母量身定制的生活场景,也是一份关于“当代中国家庭”的空间提案: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家,才能承载一个家庭的温度与张力?
槃达建筑 Penda China 创始人,提出“Less is love 少即是爱”的创作理念,提倡做有爱的设计,主张建筑是一种陪伴。从童年对艺术的热爱到中央美术学院求学,对艺术的理解和天赋让孙大勇在建筑空间设计中,总能用简约的空间形态创造出丰富的光影魅力。近二十年的设计实践中孙大勇设计过众多艺术藏家的私人收藏空间、画廊、美术馆和艺术家工作室,其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收藏家杨斌的私人收藏空间、艺术家徐累的工作室、鸿坤美术馆和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等。新近改造完成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也被众多收藏家和艺术家称为“亚洲最好的画廊空间”,蜂巢艺术空间为艺术品创造了一张纯净的背景,被众多奢侈品牌和艺术家青睐。孙大勇始终把建筑当做人的第三层皮肤对待,用空间表达对人的关怀。作为中国优秀的中青代建筑师代表,孙大勇一直在建筑中追求人文性和艺术性的表达,建筑不再是冷冰冰的模型,而是有温度的朋友。
“我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蓝本,去构建一个心之所向的家的模样。”采访伊始,孙大勇坦言,他将这次设计称为一次“生活场景的诠释”,不仅因其空间本身承载了他和妻子的职业气质,也因为这份创作既具实验性,又具普遍性。
占据“勇空间”会客厅主要视觉的书法艺术作品由孙大勇的太太陈梦姣创作,她是一位书法家。全屋定制来自 CICI定制,家具来自荣麟家居,乳胶漆采用菲玛艺术漆,地板来自得高,灯光采用阿鲁米尼 /海纳智能。
在我们眼前这个约150平方米的家庭空间中,主体分为两大部分。一边,是孙大勇与妻子所代表的中青年生活空间;另一边,则是为相对年迈父母准备的起居区。两者由一扇可开合的门相连——既是隔离,也可以随时打通,正如他所说,“两个空间可以彼此独立,但又能联动。这是对现实生活中代际共处的一种回应。”
在孙大勇看来,这个家是一个“普世方案”,因此它面向的并非小众群体,而是大多国人家庭里两个代际的人群:其中年轻一辈,是步入中年的都市中产群体,年龄大致在35到50岁之间。这一代人历经社会的快速变迁,曾追逐过潮流,也经历过焦虑,如今更加渴望生活的松弛与精神的安放。他们不再迷恋繁复浮夸的样板间式审美,更在意的家能否真正提供安心与归属感。于是,沉稳的氛围、低调的美学、舒适的尺度与隐含其中的文化气息,成为他们选择理想居所时最为在意的品质。
空间设计上选择了更为沉稳内敛的色彩组合,适宜中国人一贯偏好的“温和而含蓄的审美”。
而另一个代际即父母一辈,则是已经退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长辈们。他们大多忙碌了大半生,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了儿女,如今希望拥有一个可以舒适养老空间——不是华丽的,而是体面、安静、有质感,并能承载他们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家。
对于这两代人而言,“家”不仅是栖息地,也是生活品质的体现。为此,设计上选用了更为沉稳内敛的色彩组合:咖色、灰色、低饱和的暖色调相互交融,带来宁静、包容、不过度张扬的视觉感受。这种色调也与中国人一贯偏好的“温和而含蓄的审美”相契合。
在这里,书法艺术不再被高高挂起,而是和谐地融入生活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空间中还融入了来自传统文化的元素——书法,且这样的书法作品不再被高高挂起,而是如同家具一样自然地成为生活场景的一部分,使空间在温润中透出文气。在这个空间中,这些书法艺术作品是由孙大勇的太太陈梦姣创作的,她是一位书法家。“我希望她的艺术可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挂在墙上的装饰。”
厨房空间,全屋定制来自CICI定制,电器来自ASKO,瓷砖来自马拉齐。
空间中还有一处细节耐人寻味——餐厨区域使用了一种带有绿色釉面的复古瓷砖。孙大勇特意选择这种材质,是希望唤起一种代际共有的视觉记忆。“它让我想起小时候读书时,学校的墙裙,或老家瓦房里贴着的那种绿色瓷砖。”他说,这种色彩既是自然的隐喻,也是一种情感的牵引,串联起从童年到现在的生活片段。对于80后一代人而言,那抹绿色带来一种令人安心的熟悉感。
会客厅一隅,摄影作品来自摄影师夏至,孙大勇与太太、书法家陈梦姣也将他们旅行中收集的纪念品嵌入日常起居。
“你还可以想象,这个家的男主人是一位设计师,偏好有秩序、有系统的收纳方式,注重空间的多功能性与逻辑性,倾向于营造一种克制而松弛的生活节奏;女主人则是一位艺术家,热爱阅读与沉静,也更关注家庭的文化氛围与精神气质。两人都热爱旅行,家中不乏摄影作品与纪念物的陈列,它们被自然地嵌入日常起居空间中,既是一段段旅程的见证,也为家增添了更多层次的记忆与情感。”
孙大勇形象地把自己的真实生活场景融入设计中,由此在这个空间里,他并没有刻意追求风格的标签,让它更像是两位主人生活方式的延伸——松弛、有质感,文化而不过度,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以及生活本身的种种细节。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到203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突破4亿,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如今,在城市家庭中,三代同堂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实:老年人健康状况差异大、作息节奏不同,如何与子女共同生活,既亲密又不彼此干扰,成为迫切的空间课题。传统的户型设计与住宅理念,显然已无法满足这种“共处又各自独立”的现实需要。面对这一趋势,家庭空间的再设计、再组织,不再只是审美的问题,更关乎生活方式的深层更新。
因此,除了呈现个性,在我们看,这个家另一特别之处在于,它还呈现了两代人共生的现实。与夫妻居住区一墙之隔的,是为父母设计的另一套生活系统。门一推开,一场“共生”的现实就此展开。
孙大勇结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所设计的一系列生活设施。
在中国家庭中,“互相照顾,一起慢慢变老”是既温情又现实的叙事。孙大勇意识到,理想的三代同堂并非时刻亲密无间,而是通过空间组织关系,为不同节奏、作息的家庭成员预留出各自的自在角落。因此,他设计的为年长父母的空间拥有独立的出入口、操作简便的电器组合、一台三合一电器(微波炉、电磁灶、小冰箱)和一个体贴的“药品小置物架”,甚至连墙角都做了倒圆处理,以减少老人磕碰的风险。
“老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我们不同,早上起得早,喜欢喝点热的、吃点简单的早餐,不需要走进我们这边就可以自己操作。”孙大勇指出,设计的本质不是统一,而是关照。而这种关照,是沉默的体贴,体现在更多的细节处:可升降洗手台、带黑板和便签功能的墙面、钢琴键般可挂手杖的衣架……“我们考虑的不是奢华,而是如何用设计,让他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有尊严。”
共享的餐桌空间是这两套生活节奏的交汇点.电器来自ASKO,家具来自荣麟家居,乳胶漆采用菲玛艺术漆,全屋定制来自 CICI定制,灯光采用阿鲁米尼 /海纳智能。
同样,这里也预设了代际之间的联动与互动——共享的餐桌空间正是这两套生活节奏的交汇点。晚上一家人可以围坐共食,白天则各自独立。这个结构,恰恰回应了当下越来越多中国家庭正在面对的课题:父母老去,我们中年,而孩子还小,一个“空间叙事”的更新迫在眉睫。
“你不能用样板间式的思维去思考家。”孙大勇直言,“很多人对家人、老人的照顾,是寄希望于‘多一间房’,但我认为不是多了就好,还要看你怎么用。”
餐厨区域使用了一种带有绿色釉面的复古瓷砖,孙大勇希望以此代际共有的视觉记忆,唤起空间中的情感链接。
在当代中国,居住审美常常陷入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度样板间式的复制,一种是以“极简主义”为名的功能削减。孙大勇试图为这两者之外,提供一条“贴地”的路径。
“所以这个家不是豪宅,也没有某种主义的立场,我希望它是一个‘可以被普遍参考的方案’。”他说。因此,这个空间并未刻意追求所谓的“高端设计感”,反而更多回归生活本质:一个可以坐下来、读书、喝酒、与爱人交谈的场所。“它不需要张扬,但一定要沉稳、真实,有精神的归属。”在孙大勇看来,家应是一种生活立场的呈现,这个空间设计,由他从个体到社会普遍所思考而来,不是风格,也不为展示,而是一种适度的松弛。
会客厅主要视觉的书法艺术作品由孙大勇的太太、书法家陈梦姣创作。全屋定制来自 CICI定制,家具来自荣麟家居,乳胶漆采用菲玛艺术漆,地板来自得高,灯光采用阿鲁米尼 /海纳智能。
他特别强调,这次项目并非高昂定制,而是以理性的预算实现了文化性、舒适性与功能性的统一。“你还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学者的家,屋主有点积蓄,但更想要一个安稳、体面、文化气息浓厚的生活空间。不是豪华,而是有品质感。”他反复用“温馨”“整洁”“不杂乱”来定义他理想中的居住空间。
事实上,在中国城市中产家庭日益焦虑的语境下,这种不依赖炫耀性消费、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生活细节的空间,恰恰是许多家庭的理想。而孙大勇也并非第一次做这类改造。他曾参与央视“秘密大改造”节目为宁波家庭改造住所,也正在日本轻井泽进行适老设计。对他来说,这些项目有一条共通的思考路径:基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现状,用有限的空间和预算,为人们提供最合适的宿居方式。同样地,这次以“建筑师之家”为名的表达,既包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也不回避个体的主体性——正如他所言:“这是我的家,也是一个关于我们这一代人怎样面对家庭关系、精神空间的提案。”
采访最后,孙大勇再次提到,这个空间“非常接近我理想中家的样子”。它是他和妻子共同营造的生活舞台、为父母设置的晚年避风港,也是在他建筑师身份之外,一个中年人对爱人、对父母、对未来生活的回应。
“可能还有这样一代人,不怎么看短视频,也不追热点,但你能觉得他们生活已经很满了。我希望在这样的家里,时间可以是更慢的,大家在里面听点爵士,喝杯小酒,看会儿书,聊聊天。哪怕什么都不做,却能感觉内心的充实和平和。”
采集分享
举报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