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北文旅·共和营造建筑工作室|在垂直维度上重构空间 “学背之家”城中村的故土原乡
2025-10-21 09:19
“学背之家”历时近五年的营造,是一次从物质性的“故土”迈向精神性“原乡”的漫长旅程。使用“时间剖碎”与 “现象的透明性” 策略,在垂直维度上重构了空间的深度与层次,将物理的“微缩”转化为感知的“旷奥”;
“我们的居住因为住房短缺而受到折磨。甚至并非如此,我们现在的居住也因为劳作受到折磨,因为追求利益和成功而毫无保障,因为娱乐和消遣而心醉神迷。但是今天的居住之中,哪里还有为诗意留下空间和积攒的时间?”
年初夏,共和营造建筑工作室刚成立不久,业主黎家兄妹通过朋友找到我们,委托重建继承下来的一处祖屋,祖屋距离工作室不远,中间隔着一座历史教堂。
黎家大哥第一次来事务所委托洽谈时,注意到共和营造建筑工作室通向天台的木楼梯正对着老教堂,不禁感慨:
“若是站在这楼梯上拉段小提琴,该是多美妙的时光。”后来兄妹提交的设计任务书时只提了一个要求“要有坡屋顶,站在露台对着青瓦白墙的房子拉提琴”。
“城中村”是一种独特的空间形态与社会单元,始终处于争议的焦点。它既是低成本生活的容器、移民的落脚点,也常被视为“脏乱差”的代名词,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被改造和抹去的对象。然而,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肌理深处,蕴藏着城市最为真实的记忆密码和鲜活的生命力。近年来,伴随“文化自信”与“乡愁”意识的觉醒,一种源自民间的、小规模的、自下而上的微更新实践逐渐浮现。它们不再追求焕然一新的表象,而是试图在既有脉络中,重新找寻一种能够安顿身心、连接过去的“场所感”。这种追寻,本质上是于喧嚣都市中重构“原乡”的期望。宅地位于不同年代建筑围合的街巷之中,是父辈兄弟分家析产残留的地块,地块呈不规则的
墙距的巷隙两端被砖墙封死,形成一个近乎密闭的“缝隙空间”。南北方向虽略有开口,但南侧巷路狭窄和婶婶家凸出一块房角,把唯一出入口挤成
”式格局,给采光、通风、视野和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尽管物质条件严峻,但场地本身蕴含巨大的情感价值。它是黎氏家族记忆的地理原点,也是兄妹家族清明祭祖回到惠州的精神归宿。场地上残留的
厘米厚夯土老墙,虽已残破,却是时间与历史的直接物证。它不仅是物理的边界,更是情感的载体。识别并转化这些限制中的潜力,是设计的起点。
作为黎家兄妹第二居所的继承祖屋,这类继承性祖宅有别于宗祠家庙等祭祀性场所,精神性和日常生活是并置的,它指向家庙而在此生活;宗祠为族人在此祭奠的场所,它又提示族人指向生活。祖宅有别于商品住宅仅满足居住功能,是日常栖居的意义场所,也是家族情感的地理原点和文化原乡。
平方米坍塌祖宅重建项目,作为实践对象,在高密度城中村语境下,如何用建筑回应家族记忆、地域气候与复杂的邻里关系。项目面对极限的空间条件,用“时间剖碎”、“微景框借”、“呼吸建构”与“材料诚实性”的方法,对抗常规的封闭速成模式,将建筑锚固于场地历史纹理之中,并将 “爬梯”、“中心柱”、“谷仓”“园池” 等空间原型进行当代转译,设计保留并重构老墙、用弧形屋顶消解压迫感,以及建构微缩园池等方式,在方寸之地筑建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兼具日常性与精神性的“文化原乡”。实践当下城市的微更新与社区提供一种基于人文出发与精细设计的新尝试。
虽然过往熟踏这片街巷,场地踏勘后还是有种未知的陌生感。地块所处的
“学背街”路名是因桥东老城中惠阳高级中学校史渊源(元泰定元年,
年)归善学宫百年名校而来,姑且就叫它“学背之家”也有场所的含义。不完全拆除老墙,而是将其作为场地的“基座”或最重要的“遗存”予以保留。新建的清水混凝土结构并非与老墙并置,而是小心翼翼地嵌入其中,与之形成一种共时性的缠绕关系 。
“掏洞”操作。这些洞口大小、形状、高低各异,其功能多元:一是引入光线,使自然光成为刻画时间的画笔,在室内投下流动的光影;二是引导视线,形成一系列精心框取的景致,将外部的绿意、天空乃至墙隙造影引入室内视野;三是促进通风,与后续的通风系统结合。老墙由此从一个封闭的边界,转变为一个具有渗透性的、连接内外与古今的媒介。
岭南地区气候闷热潮湿,良好的通风是舒适居住的前提。
我们设计了一套精细的被动式通风策略。首先,利用南北向的开口组织穿堂风。其次,在一楼地脚设置隐蔽的进气格栅,在三楼屋顶预留排气风口,利用热空气上升的
“烟囱效应”,即使在无风或门窗关闭时,也能形成持续的气流,将室内浊热空气抽出,引入底部凉爽空气。这套系统确保了建筑能够“自主呼吸”。
选择门窗系统时,刻意避用了气密性极高的现代铝合金窗,转而使用传统榫卯工艺的柚木门窗。因其微弱的缝隙恰好允许一丝微风渗透,避免了小空间完全密闭后的闷塞感,同时也带来了更柔和的触觉体验。
为化解东西高墙的压迫,屋顶被设计成一道舒缓的弧形。这道弧线不仅从视觉上消解四方盒子的僵直感,赋予混凝土屋顶以轻盈的意向,更是引导视线与空间体验。大上扬,所见的天弧顶向外张弓,消解内部压迫感;人置身于三层弧顶之下,坐卧在特意设置的罗汉床榻上,视线随弧面自然空片段因而显得更为深远,立足外部阳台又实现了
“棚下看雨”的诗意。所有空间的开口与家具的布置,均依据人体的尺度与行为模式(坐、卧、仰、望、眺、倚、探)进行锚定。通往顶层露台的过程被设计为一种仪式性的体验:穹顶开口压低,人需躬身而过,此动作为强化空间的转换,从日常的居室过渡到可与天空、教堂对话的精神性场所。
厘米刻意回归了老城窄梯的尺度,需“手抓护栏,一人上下”。这种受限的、具有明确身体性的攀爬过程,与商品住宅中宽大、流畅、高效流通的楼梯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空间意念上,从一层至下而上连续转换的柱子,到三层的罗汉床榻,以其强烈的包裹性和朝向天空、教堂的视野,成为了一个精神性的
“中心”。它如同一个锚点,将家族的聚集、冥思、眺望等活动固定下来,与商品住宅中均质、无中心的“客厅”形成了本质区别。
“积攒”与“传承”的象征。“学背之家”的夹层,意义在于保留“储存”这一家居核心功能的空间属性。也暗示这个“家”具有积累的能力,是能容纳时间与记忆的容器。
“前庭后院”感的微缩园池。在这里并未试图填满它,而是“留白”,让光、风、雨水和绿植在此自然生长。
基于反装饰主义的原则和对岭南潮湿环境的回应,建筑全部使用了清水混凝土。结构体一次浇筑完成,模板上覆以回收老木板,将温暖的木纹转印于混凝土表面。小规模、高定制化的项目在当下追求效率的工业化建造体系中举步维艰。从地基遇到橡胶泥层的技术挑战,到雨季延误、工人更替,整个建造过程(
)充满了意外。作为建筑师不得不超越传统角色,成为施工管理者、邻里协调员甚至工艺指导者。因极少工人愿意触碰这样又小又复杂的活,全靠江湖道义和人情关怀拉拢。也时有不凑效,班组领头老吴一直不断更替工人。
年元旦后,学背之家跨越五年的间隔施造终于落成。入伙前黎姐带
岁高龄,且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妈妈,回来看刚落成的房子。坐在堂间沙发上的妈妈看著那片山墙反复问是在哪里?第二次宅子入灶火时,在沙发上休息的妈妈还是看到那片山墙,无意间吩咐正做饭的黎姐,去宅子门前为祖先敬柱香。黎家妈妈的反应如是对空间感知的某种熟悉回响,是多么令人震惊的惊喜。
月中旬王策从昆明飞过来拍摄学背之家,正午等王策吃午饭的时候上到二楼,恰好一道光从三楼南墙窗口照下来,光影剖断西墙楼梯窗口,射向一楼。巧见这道意外获喜的光,把老墙、新筑、妈妈的反应串联起来,使我瞬间觉然到时间的折叠。
“学背之家”历时近五年的营造,是一次从物质性的“故土”迈向精神性“原乡”的漫长旅程。使用“时间剖碎”与 “现象的透明性” 策略,在垂直维度上重构了空间的深度与层次,将物理的“微缩”转化为感知的“旷奥”;通过“呼吸建构”与自然交融;更通过对“爬梯”、“中心柱”、“谷仓”“园池”等空间原型的当代转译,直指家的精神内核,对商品住宅所导致的家族观念与居住意义的扁平化进行了深度的空间反思。
在南方的城市中,榕树的种子大抵是从墙垣的砖石缝中,微微萌芽的两片叶子成为大树,
“学背之家”应有这种生命力,后来这两片叶子就成了我们的屋顶。
“学背之家”的实验再次启示我,城市的真正活力与魅力,存在于那些被精心维系的“附近”之中。这或许正是建筑学在当代最为珍贵的价值所在:于喧嚣同质化的世界中,为我们寻回那份内心的安定、记忆的延续与诗意的栖居。
采集分享
举报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