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节气感”,是对一座房子最大的赞美_20250706
2025-07-06 20:57
在印尼这样一个终年湿热、雨季分明的热带国家里,我们习惯了对天气的敬畏,也慢慢习惯了在建筑中把自己“藏起来”。尤其在城市里,自然经常被视为“威胁”——过强的阳光、突如其来的暴雨、潮湿
引发的不适。这种恐惧甚至主导了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对建筑的认知与应对策略。但我始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不尝试与天气共处,而非一味对抗?
这是我(印尼建筑师Andra Matin)决定为自己设计自宅的动因。不是为了“建一栋房子”,而是为了回应一种居住的可能性:是否能在热带的现实里,用建筑创造
一个可持续、开放、顺应气候的生活模型?换句话说——是否能在“不可预测的天气”中,给予家一种安然、自由又真实的存在方式?
AM House坐落于雅加达南部Bintaro社区的一块梯形角地,面积不大,只有320平方米,入口狭窄,形状不规则。初看之下,这块地甚至“不够理想”。但我想,建筑师不能只设计地块“内部”的空间,也必须回应它与城市之间的界面。
于是,我没有用墙将这栋住宅与街道隔开,而是把大部分首层开放为平台,面向对街的社区公园。这个平台几乎覆盖了一半的地块,是整座房子的灵魂——它既是起居空间、社交空间、自然舞台,也是一种态度的体现:我们不拒绝天气,而是让它参与生活。
这个平台由回收铁木板铺成,温暖、坚固,也为光脚行走提供了质感与安全感。它不是前院,也不只是阳台,而是一个流动的、非边界化的居住界面。阳光在上方穿梭,风从侧面引入,雨水在屋顶敲出节奏——天气不再是“屋外的状况”,而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动态背景。
在住宅中,我试图打破“房间”这个功能单位的概念,转而思考“路径”与“连接”。家不再是由若干个封闭的空间拼接而成,而是一段连续的旅程。
从街道走进来,首先是一条木质坡道,悬于水面之上。这是一段“仪式路径”,也是进入家的一种转换。当你走上平台,生活才真正开始。
楼梯与坡道相结合,连接一楼到二楼,再到屋顶。我希望身体在其中移动的过程,不只是“到达”,而是“经历”——每一段路径都在讲述空间的节奏变化、光线的移动轨迹,以及结构之间的张力与诗意。
屋顶也被设计成可以步行的平台,铺草、设座,是家中最高的瞭望点。它让人重新理解“楼顶”这一被忽视的空间,也拓展了城市居民对“家”所涵盖范围的理解。
我把一楼的大部分活动功能都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厨房、餐桌、客厅、泳池,甚至孩子们的玩耍区。这个空间是半室外的,由上方一个轻薄的混凝土板盒结构遮盖,仅靠八根细混凝土柱支撑。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让空间更加通透,也让重量感最小化,避免厚重的压迫感。
这样的设计背后,是我对热带建筑传统的深刻认同。在印尼的民居中,平台、棚亭、通风的高脚屋,都是古老但智慧的回应。AM House 并非复制传统,而是将它们转译为现代材料与空间逻辑之下的一种新表达。
二楼为私密空间,卧室布局紧凑。我特意将孩子的房间做成类似胶囊旅馆的方式——仅容一床、书桌与储物,长条形通风缝隙取代大窗,以最低限度的开放保持良好通风,同时控制湿度与温度。这种极简、严谨的空间,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空间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主卧则完全独立在地块一角,像是插入绿意中的一艘“小船”。从主楼通过一条无遮蔽坡道可达,卧室本身是个双层小体量,一层为浴室,半嵌入地形,角落还特意保留了一棵树。这种“分离”,既是物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私人空间被自然包围,人与风、光、植物保持更近的关系。
在材料选择上,我始终追求一种“真实的质感”与“温和的使用”。
结构部分大量使用裸露混凝土,其本身具备极佳的热惯性,能够稳定室内温度,也符合我对重量与构成的表达需求。我并不对混凝土进行精加工,而是保留它浇筑时的肌理与色差,让材料本身成为一种时间的记录。
平台、坡道及室内部分细节,则采用回收铁木。这种木材曾用于印尼码头,如今退役,被我们请入建筑之中。它的历史、年轮、纹理,都为空间增加温度感,也形成了与混凝土对话的视觉关系。
这种粗犷与温润的并置,是我建筑语言的核心张力之一。我希望在这里,人不是被空间制服,而是能放松身心,甚至愿意光脚走来走去,感知地板的温度、雨水的气味、木纹的呼吸。
我常说,AM House 是我写给“热带气候”的一封情书。
我们无法控制天气,但我们能控制我们与天气的关系。AM House 并不是一座“强迫自然”的建筑,而是一座与天气“共谋”的建筑。它不急于封闭,不盲目开放,而是在灰色地带创造层次:半室外、局部遮蔽、可调节的通风与日照控制。这些都不是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建筑哲学。
我们的日常,也因此变得更有节气感。晴天的阳光在平台上铺展出清晰的影子;雨天则滴答在混凝土板上,像是屋檐的节奏。傍晚有凉风穿堂,夜里听得见远处青蛙的叫声。孩子们从小在这样的家中长大,他们学会不怕热、不怕湿,而是学会分辨风向与雨季,也学会节制使用空调——这对未来是有意义的。
它提出了一种观点:现代建筑不是必须空调密闭,不是必须远离自然,也不是“只有科技”。在热带气候下,我们完全可以使用本地材料、本地气候逻辑,设计出“现代的热带住宅”。它可以是混凝土的、极简的,也可以是开放的、可呼吸的。
我不希望建筑成为一种“静止”的物,而是成为一种“发生中的状态”。AM House 没有固定的窗帘边界,没有精确对齐的空间比例,它更像是一件有机体,是一个可以被住、被听、被感知的空间叙事。
如果说建筑可以表达一种人生态度,那么我希望 AM House 所传达的是:
在变幻莫测的天气中,我们不追求“万无一失”的控制,而是寻求“自在从容”的相处。
我希望更多东南亚的年轻建筑师、居住者,重新理解“热带生活”的美学与智慧。天气并不可怕,生活不必永远依靠空调、使用混凝土加固,我们有更柔软、更适切、更可持续的方式去构建我们的居所。
Vincent Van Duysen新作,3000m²米兰宫殿的古典实验
住进艺术史,美第奇别墅(Villa Medici)全新客房揭幕
举报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