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x 谢柯 青城山小院_20250718
2025-07-18 13:13
"仙履清凉奇幻景,上清晨雾掩莺啼"。青城山,从成都市区开车一小时即可到达。这片重峦叠嶂之地,自古便因仙气氤氲,气韵悠长,而成为人们理想的隐居之所。
谢柯团队此次在青城山脚下的改造项目,更像是一次"空间缝合术"——用设计语言将割裂的院落编织成有机整体。面对四代同堂的复合型生活场景,设计师以"分而不隔"的手法构建起微妙的平衡:通过游廊系统创造迂回动线,让祖辈的茶院与孩童的游戏区保持恰当距离;用错落的屋檐切割光线,使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在共享景观的同时,拥有属于自己的光影角落。壹集YIJI的软装策略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亲密有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家具既保持统一的自然质感,又通过尺度变化暗示使用者的年龄特征,最终实现家族记忆与个体隐私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和谐共生。
青城山居的迷人之处,源于其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致与四季如画的宜人气候。当设计师谢柯带领团队初次踏勘时,便被这片土地原始的美学语言所触动。
“屋檐与远山在窗框中相映成趣;不知名的藤蔓在墙头自在攀爬;细碎的光斑在庭院里跳着舞步;青苔悄悄为门廊绣上绿意..."这些未经雕琢的自然片段,已然构筑出空间最本真的诗意。
改造设计的核心哲思,在于延续这份与生俱来的灵性,让人居空间、庭院景观与自然环境形成有机对话。通过通透的格局、质朴的材质与温润的细节,让建筑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情感纽带,最终实现"居所滋养生命"的人文理想。
Architecture and courtyard nesting
原建筑由两座独立的小院组成,每座院落包含主屋与厢房,彼此被一道围墙生硬地隔开。原有的空间布局显得割裂而固化——客厅、卧室、庭院各自为阵,彼此缺乏流动与互动,整体氛围封闭而刻板。改造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尊重原有建筑自然尺度的基础上,打破空间的隔阂,让不同区域相互渗透、融合,最终形成开放而有机的整体。
改造后的居所,建筑与庭院彼此交融,在闲适自然的韵律中流动。空间随着生活的节奏变幻出不同的姿态——每间卧室与公共区域都拥有专属的庭院,或疏朗开阔,或静谧幽深。屋宇与院落不再彼此割裂,而是以错落的层次相互映衬,虚与实交织,最终形成一个灵动而有机的生活画卷。
设计巧妙延续了西南民居特有的「檐坎」空间——这道介于屋檐与院落之间的抬升地台,恰如其分地构筑了室内外的温柔过渡。它既是沐浴阳光的观景台,又是遮阴纳凉的休闲带,以其独特的包容性,成为人们不由自主驻足流连的生活剧场。
静心品读,家的景致自成诗篇。藤蔓轻垂,屋顶葱茏,人在室内亦能与自然共呼吸,俯拾皆是意趣。空间尺度之妙,在于留白的智慧——小室因树影流转而意境深远,有限中见无限;回廊婉转有致,木质窗棂框取四时风光,移步皆成画境。不同体量的厅堂巧妙组合,既聚气生趣,又舒展从容,温馨满溢而不失通透。
室内空间以温润的素色为基调,水洗石地面、原木家具、肌理涂料与天然石材等材质低调而富有生命力。这些看似平凡的素材,却在光影变幻间演绎出细腻的质感变化,随时间沉淀出独特的韵味。
这种返璞归真的设计哲学延续至软装陈设。壹集精心甄选的每件器物与艺术品,都秉持"少而精"的原则——造型洗练却暗藏匠心,经得起时光打磨。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能与人产生情感联结的生活伴侣,在经年累月的使用中愈发温润动人,为居者带来恒久的心灵慰藉与美学滋养。
院落,在中国人的精神图景里,是家族记忆的容器。它记录着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安放着血脉相连的温情。无论稚子还是长者,都能在檐廊下寻得独处的静谧,亦能在围坐闲谈时感受团聚的暖意。在这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渐渐消融,在流动的空间中共生共长。
重返院落,便是回归生命最自在的样态。将青城山的灵秀之气引入方寸庭院,让家的模样随着光阴自然生长。待一壶清茶润泽心神,信步巷陌尝碗嫩滑的豆花饭,配上灶火烹香的时令小菜。这般寻常光阴,却因山居的滋养而清润甘美,让人重获前行的力量。
举报
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评论一下吧!:)
注册
登录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
-
描边风设计中,最容易犯的8种问题分析
2018年走过了四分之一,LOGO设计趋势也清晰了LOGO设计